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_中医师公会 

会友博客

分享】 【打印

近日治疗1个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年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痹”。属于中医里的“顽痹”、“历节风”“风痹”的范畴。

中医认为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因劳累损伤、年老正虚,肌肉骨骼失却精血濡养,经气阻络所致。临床上起病急,关节明显肿痛,伴有关节周围组织轻度水肿的症状,局部温度增高,压痛,关节活动受限或完全不能活动。

对于如何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个人觉的应结合医院的化验与检查,以免误诊。如果一旦确诊了,就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

中医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搜风通络化痰祛瘀。古人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通过辨证分型,基本可分为:

  • 风寒湿痹阻型: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筋络闭阻而致。临床以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账,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关节畸形,遇寒痛加,温痛减轻,恶风寒,舌淡红或暗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温経通络,益气养血。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 热毒痹阻型: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关节活动障碍,身热,烦躁,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处方:石膏知母汤加减

  • 湿热痹阻型:见关节红肿热痛,以四肢小关节肿势较明显,肢体觉重感,晨时觉关节僵硬,或有低热,或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烦闷不安,排尿涩热痛,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痹通络。

                    处方:甘露清热汤加减

  • 寒热夹杂型:见关节疼痛,局部热感,遇寒痛加重,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僵硬强直,变形,形寒,或近热则欲寒,或近寒则欲热,心烦尿赤,或口渴欲热饮,或发热畏寒,或身热欲盖衣被。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或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或弦紧。

                   治法;温経散寒,清热通络。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 痰浊痹阻型:见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阻,或关节畸形肿,肢体麻感,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纳呆欲呕,呕吐痰涎,眼睑浮肿色暗滞,舌暗质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弦滑。

                     治法:化痰通络。

                     处方:二陈汤加减

  • 瘀血阻络型:见关节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                                            

                     胀或有硬瘀块,肢体活动不灵,晨时僵硬,肌肤干燥无光泽,面  

                     色暗,口干不欲饮,心悸,舌紫暗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沉

                     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 气血两虚型:见骨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活动后更甚,肢体麻木,或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或薄少,脉沉细弱无力。

                     治法;补益气血,通络祛邪。

                     处方:八珍汤加减

  • 肝肾阳虚型:见骨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关节僵硬变形,筋肉萎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或面浮足肿,尿频便溏,或五更泄泻,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经量少。舌淡质胖,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通络。

                     处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 肝肾阴虚型:见关节肿胀痛,或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筋脉拘急牵引,日轻夜重,腰膝酸软无力,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顴红盗汗,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清热。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除中药治疗外,还可以配合针刺治疗,通过辨证加以配穴应用。一般在穴位可有:

合谷,中渚,后溪,内关,中脘,下脘,水分,天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风池,绝骨,命门,肩髃,肾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