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公会

分享】 【打印

新加坡中医学是随着中国华族的南来而流传于民间。一百多年来,基于客观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因素,中医药未有法律地位,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民间组织。

近年来,本地中医药的学术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人民生活素质方面的作用,受到广大民众的肯定,促使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中医药的价值、重新检讨中医药政策。2000年11月,我国国会通过了《中医师法案》,卫生部随后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专事处理中医药事宜。自此,中医药在我国确立了法定地位,本地的中医药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自2002年1月1日起,只有在中医管理委员会注册的针灸师,才有资格在针灸领域合法行医。自2004年1月1日起,只有在中医管理委员会注册的中医师,才有资格在中医全科领域合法行医。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本地中医药发展历史的缩影。

 

中医师公会的成立

二战结束后,本地一些中医师意识到,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拥有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应成立一个联络中医界人士和从事推动中医药发展和研究中医学术的团体。 1946年8月18日,中医师游杏南、曾志远等,在旅居新加坡的中国厦门名医吴瑞甫的倡导下,假星州上杭同乡会举行第一次筹备座谈会。是日出席者共23 人,他们是吴瑞甫、游杏南、曾志远、陈占伟、曾和生、陈瑞堂、方展纶、黄少瑜、饶师泉、许颖之、钟惠我、邓颂如、陈庆元、洪炜堂、罗晓川、关龙飞、廖沛如、黄绍文、杨一峰、陈建基、游鸿南、陈雪桥、黄文灿。

会议通过议案,成立“新加坡中国医学会”,推举吴瑞甫为筹委会主席。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终于在10月27日举行“新加坡中国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体执监理事就职典礼。本地中医药学大业,从此奠定基石。

新加坡中国医学会成立的宗旨如下:

一、阐扬中国医学原理,研究世界医学,博取世界医学的特长,融合贯通。

二、联络同业,共同研究中医药的学术,促进中医药的疗效。

1947年 ,在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时,新加坡中国医学会遵照当时中国所颁发的有关中医师组织名称条规,易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的成立,团结了国内中医师,大大加强了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力量。成立后不久,公会竭力号召全体中医师为共同目标而奋斗,也积极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医粹》、《医统先声》、《医衡》等定期的中医园地,都在这时期于《南洋商报》、《中兴日报》及《星洲日报》等大报刊,开辟专栏,藉以宣扬中医中药。

 

设立中华医院

二战结束后,胶锡无价,市情不景,贫病日多,政府医院不足应付需要。中医师公会同仁深感济困扶危、救灾怜恤乃中医师之天职,遂于1952年创办“中华施诊所”,当时暂借中山会馆作为会址。两年后,中医师公会同仁一致认为必须拥有一个永久性的、可作为会员学术与医疗活动的场所,以便促进彼此间的团结、了解与合作。在全体理事与会员们的齐心合作、奔走筹募之下,于1956年购得直落亚逸街的一幢三层楼屋宇,作为公会的会所和中华施诊所的所址,并易名为“中华医院”。

中华医院的医疗工作获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经常赞助与支持。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成立了第一分院、第二分院、中华医院大巴窑总院、 直落亚逸分院、义顺分院、兀兰分院。除了第一与第二分院,受政府市区重建计划影响而结束诊病服务之外,其它四院继续扩充与发展,并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从实行电脑诊病系统至申请ISO9001:2000国际标准品质管理证书,中华医院不断地加强其行政管理,使其更专业以及系统化。

临床医疗与科研是息息相关的,中华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注重临床科研的工作,并与本地大专学府或医疗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推展中医临床科研的工作。

 

创办中医学院

当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时,移民自中国的中医师零落散布于民间,为华族社群治病。英殖民地政府颁布施行移民限制条例,致使南来的中国中医师日渐减少,而新马一带的中医师逐渐老迈。公会的先贤意识到,我国的中医界面对着后继乏人的危机,而“中华施诊所”正是培养和训练中医药人才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当时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民众信任中医中药的心理,到处招摇撞骗,江湖郎中猖獗一时。为了传授系统的中医学,担负起训练新马两地中医接班人的任务,公会开始筹创开办一间中医专门学校。

1953年,公会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1976年易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并向教育部办理了注册手续。其办学宗旨是:灌输中医药学术、培训专门人才、维护人类健康及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

“中医专”的教学方针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当年的学制是四年部分时间制。

中医学院的课程自1983年起改为五年制,学员在第五年的课程里,有百分之七十为临床实习,百分之三十专注在中医专修科目和临床病案的探讨。

1994年,我国卫生部传统中医药委员会在“传统中医中药”报告中,建议提升中医培训学院,把学习时间改为三年全日制或六年部分时间制课程。为达到上述目标,新加坡中医学院自1996年起将课程改为六年部分时间制。

学院院委与教务委员会改革了学年制后,积极整顿学院管理体系,深入了解与剖析学生学习成效,聘用专才负责专题学科 ,并于2000年初增设校外进修部(2001年易名为延续教育中心),聘请英语讲员,开展双语中医药讲座,让广大英语源流的公众有机会正确认识中医药。

在推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院委也意识到,开展全日制中医教育迫在眉睫。在公会理事、学院教务委员和院委的通力合作下,学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洽谈合作。两校负责人多次往返两地商定聘用、课程纲要、临床实习编排等,终于在2001年联办三年全日制中医专业文凭课程,以及五年全日制学士课程,课程均得到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和中医管理委员会的认可。五年全日制毕业学员可获南京中医药大学所颁发的中医学士学位证书。新加坡中医学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的中医硕士学位课程则于2003年正式开课。

2001年,中医管理委员会成立考试委员会,我院院长赵英杰博士受委任为考试组主席,多位学院的讲导师受委担任考试组委员和考官。学院作为中医管理委员会统一考试指定场所,协助管委会顺利举办了中医考核和统一考试。

新加坡中医学院也与中国多间中医高等院校关系密切,广泛联系,并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与互访,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

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开办中医专科与专病进修意向书,并缔结为姐妹院校。

在教学计划下,学院也聘请多位中国教授来新授课和临床带教,包括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以进一步加强、提升学院的教学水平。

 

成立中华医药研究院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本着联络同业、共同研究中医药学术及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宗旨,于1959年9月20日 在理事会议决下,成立“中国医学药物研究院”(后易名为“中华医药研究院”)。

四十多年来,中华医药研究院历届院委主办了许多医药学术讲座及研讨会,并出版多种学术刊物,如《会讯》、《中医学报》等,对促进本会学术研究工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成立了伤寒小组、金匮要略小组、中草药研究组,也加强了会员之间的联系与学术交流。

2001年,医药研究院将中华医院140种草药编辑成册,出版《药用植物彩色图谱》,图文并茂,提高民众对我国中草药的认识。

2003年,医药研究院成立草药小组,对中华草药园进行美化重整后开放给会员和公众参观。

 

成立中华针灸研究院

70、 80年代,针灸的研究和运用普遍兴旺,世界各地掀起针灸治病的热潮,不学无术之徒趁机混水摸鱼,冒用针灸治病,自称“针灸专家”。公会为了树立严肃正直的研究风气,决定成立新加坡针灸研究机构,对外可以作为联络外国针灸界的代表,对内可以推动本地正规针灸研究和发展。1978年,中华针灸研究院正式成立,积极召集会员成为研究组员,广泛开展针灸研究工作。

1999年7月25日,中华针灸研究院主办了第一届新加坡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竭诚邀请本地各中医团体的同道和马来西亚的同仁参加。当天,在中华医院三楼礼堂举行,出席者踊跃,并发表论文共二十篇。

中华针灸研究院多年来在推动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讲座方面不遗余力。针灸研究院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会会员举办专题性学术讲座及短期训练课程,提高会员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方面的技术水平。

为了配合中华医院发展专科专病临床治疗,针灸研究院也先后成立了四个专科小组,计有软组织损伤小组、中风后遗症小组,痛症治疗小组及中医男子不育组等。

 

推动区域学术研究   致力于民众教育

中医师公会成立五十多年来,理事会为了提高中医师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将会务方针着重于诊治疗效,并多方面推动学术研究,普及中医药常识。

一、成立学术委员会

1982年,我会成立了“中华医院学术委员会”,专门致力于策划与推动学术研究活动,并在中华医院大巴窑总院设立伤寒、温病、病案会诊、药物、针灸、激光等研究小组。

二、加强对外联系

我会多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性或区域性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发表中医药专题论文,组织中医药考察团出外考察,以扩大对外联系,增广见闻。我会也邀请国外中医药专家学者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包括讲学、临床指导、座谈会与讲座会等。

我会会长和多位理事于2000年4月间出席了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会长受聘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0 年,我会属下中华针灸研究院以89票(总票为90票)的高得票,当选为“世界针联- 2001年国际针联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团体。这项世界性中医学术大会,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新加坡卫生部的支持和赞助。大会于2001年12月7日-9日假新加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的国际针灸科研、教育与临床心得”。我会受委主办大会,再次体现我会与世界各中医团体紧密合作,对于共同推动世界中医药发展事业,责无旁贷。

国际中医同人于2000年倡议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我会受邀加入。

三、发起和成功组织亚细安及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

亚细安作为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也十分紧密。组织亚细安国家中医界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对未来亚细安国家中医药的发展、医疗水平及国民生活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1983年6月25日及26日,首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成功地在新加坡举行,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暨我会学术顾问江润祥教授主持开幕仪式,共七百多人出席会议,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五十四篇。此后,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 。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的秘书处设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

“第一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举办后,我会也受邀成为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的赞助举办单位之一,负责亚细安区域的组织、号召、宣传与审稿工作。

四、开办进修课程和讲座

为了提供会员再学习的机会,中华医院与中医学院不间断地举办中医专题交流会和中医学讲座,专供我会会员进修,提升自己。

为了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我会定期举办中医药公开讲座,并接受联络所、民众俱乐部、居委会等团体的邀请,委派医师对外主讲中医药课题。 此外,我会也应传媒之邀,经常在报章、电视与电台的保健节目中回答民众的询问,协助民众正确认识及应用中药材和中成药,确保用药的安全与疗效。

 

联同其它中医药团体组成协调委员会

1994年3月,当时的卫生部长杨荣文准将在国会中宣布,卫生部将设内部委员会,协助整顿本 地中医界,过后又通过报章鼓励中医药团体共同设立“中医药联合委员会”,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与卫生部共同商讨如何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为了响应卫生部的号召,新加坡中医师公会邀请本地各中医团体,经过多次深入讨论,于1994年12月4日组成“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简称“协委会”),旨在促进、加强及鼓励全国各中医团体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协调、合作及了解,共商中医药界大事,并在必要时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和对话,同时促进中医药专业人才培训的规范化。

协委会成立后,秘书处设在中医师公会,我会当时之会长梁世海医师担任主席并主导日常工作至今。我会多位医师积极参与协委会的各项工作,如负责起草《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章程草案》,参与及拟写《新加坡中医教育指导原则备忘录》;草拟行规和专业道德准则的条文,制订《新加坡中医师行规和专业道德准则》;编印《新加坡中医师名册》等等。

1998 年3月,当时的教育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简丽中博士宣布:卫生部将根据传统中医药委员会的建议,在2000年为本地针灸师进行注册,2002年起为本地中医师进行注册,在过渡时期,拥有适当的资格和经验的针灸师和中医师可部分或完全豁免参加统一鉴定考试,卫生部也将协助制订一套训练准则和安排举行统一考试。

卫生部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我会当年会长梁世海医师、中医学院院长赵英杰博士先后被委任为管委会委员。中医管理委员会属下也先后成立了考试组、资格认证组和行规组,分别由我会理事赵英杰博士、洪两医师和黄种钦医师担任主席。

我会对我国中医药事业与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及培养中医人才、维护中医形象和提高中医地位等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结   语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自成立以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奠定了稳步发展的基础,与区域中医药同道共同推动了学术和联谊活动,属下机构合作无间,建立了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完整体系。

今后我会将精益求精,提高中医药学术理论与医疗技术水平。我会会员将精诚合作,集中力量,在中医药学术道路上寻求突破和创新,造福民众。